久久精品无码一级毛片_免费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_在线看片a免费人成视频_电影天堂久久无码高清

隨州網

 找回密碼
 注冊會員
隨州網 首頁 文化 隨州史話 方言 查看內容

《隨州方言大觀》第五章 俚語俗諺的理性意蘊

2013-6-15 00:00| 原作者: 惟我獨俊| 查看: 109941| 評論: 1|發(fā)布者: 呆萌

分享到:
摘要: 《隨州方言大觀》第五章俚語俗諺的理性意蘊 俚語俗諺的理性意蘊(上) 轉自 競天的博客   俚語俗諺是人們日常生活體驗所得、具有一定說理作用、且容易記憶和流傳的通俗固定句式!岸纾汉辍,這是人們 ...
《隨州方言大觀》第五章 俚語俗諺的理性意蘊


深刻的哲學理念
  哲學,經過千百年所謂哲學家有意和無意的提升、熔煉、抽象,弄得越來越晦澀、神秘和高深莫測,實際上它就遍布在人們日常生活的俚語俗諺中。古希臘的大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,兩次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。這是一條真理,意思是說世界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的。然而這一形象生動、通俗易懂的真理竟是來自一句俗諺。不要總以為哲學只在哲學家的書本里,生動地思辨性哲理性深扎在俗世間。向民間學習永遠是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。隨州的民間哲學基礎很厚實,但過于深奧的哲理隨州人也不太欣賞。有一句老話講:“你就是一塊金子,別人‘不識哲’,還是枉然!边@是對“哲人”遭遇的一聲嘆息。隨州的俚語俗諺中,深含著各種哲理和生活準則。它不脛而走,曾教導我們的祖祖輩輩從遠古走到現在,而且還將引領我們走向更為輝煌的將來。
  在官僚與百姓、英雄與平民、天才與常人之間,由于大多數前者的自恃和高傲,總讓人有一種說不清的隔膜或疏離。大哲學家黑格爾把這種關系挑明了,他說,無論什么樣的天才都和其它人一樣,只不過是在一堆石塊中擺上自己的一塊,“但他很幸運地成為最后一個,當他安置好自己的石塊后,拱頂就自己站立起來了”。然而他啰里啰嗦地說了一大堆,卻不如隨州人的一句俗諺來得更簡單和曉暢:“大石垡子總要小石垡子揌”!這就是最通俗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!它以最生動最形象的語言說明了三層道理:一、大人物是人不是神(都是石垡子);二、大人物得勢全是小人物作了他的墊腳石,只要小石垡子愿意,就會把大石垡子揌得輕絲嚴縫的,你就安心地穩(wěn)穩(wěn)當當地坐在上面吧;三、大人物要緊密聯(lián)系群眾,如果哪一天他脫離了這些小石垡子,那么你就得小心點兒,說不準哪一天他們發(fā)怒了,就一伙子把你從高臺上掀下來,砸得粉身碎骨。這種哲學道理有多么平易簡樸啊!
  “一個槽上栓不得兩個打騾子”,這話也說得十分準確。美國哲學家威爾·杜蘭特說:“天才與天才很難相處,正如炸藥一遇見火就容易爆炸一樣!钡盘m特論述得并不全面,因為任何兩個勢均力敵的非天才人物,也都不愿甘居對方之下,故而斗爭充斥著各個角落,F代的“人才管理學”理論就很注意這一點。對于這類問題,他們所采取的辦法有兩個:一是不要讓兩個“打騾子”拴在一起,盡可能地把他們調放到有利于發(fā)揮各自能力的位子上干;另一種辦法,就是有意利用他們的矛盾來推動事物的發(fā)展,兩個“打騾子”明爭也好,暗斗也好,耗去的都是他們的智力和精力,而主宰他們命運的才是高手。
  世事險惡。尤其是政治,其本身就是一種權術,是各種力量的平衡體,作為單個的人,其命運不是自己所能完全把握的。所以有道家的“用之則行,不用則藏”、“有道則出,無道則隱”的消極處世哲學;儒家的“文死諫,武死戰(zhàn)”的盡忠獻身思想。而隨州老百姓卻看得更穿,用極簡潔的一句通俗話說:“要的時候抱懷里,不要的時候推巖里”,這就是仕途險惡的哲學表述,也許古之隨州少出大人物就是因為這個道理起了作用。當然這句話也多被用于勢利的人際關系。
  加入WTO后,人們都在討論會給中國帶來什么好處?各種理論文章連篇累牘地出現在各種宣傳媒體上,都想闡明“互補雙贏”的道理。然而他們都未能把問題說透徹,反而越說越胡涂。我在鄉(xiāng)下被一個農民一下子給點清楚了:“那不就是‘一個要補鍋,一個鍋要補’!”多明白曉暢,“互補雙贏”就是補鍋的人要掙錢和鍋要補的人要煮飯的那種關系。
 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,傳承優(yōu)秀的民間文化,對于我們是多么重要。
重點方言詞語:大石垡子總要小石垡子揌
       一個槽上栓不得兩個打騾子
       要的時候抱懷里,不要的時候推巖里
真切的人生感悟
  所有的宗教都認為人生是苦難的,他們都在盡力尋找一種解脫辦法,以達到一種醒世救人的目的。中國的儒釋道也不例外,儒家講“正心”,釋家講“明心”,道家講“煉心”。都想以一種清心寡欲的修煉方法,讓人們走進自己的內心來抵御外界的各種誘惑。世俗生活是無法達到那種境界的。人們以一種“變了泥鰍就不怕泥眼睛”的觀念,來抗拒命運帶來的一切苦難與不公,可時不時又提著香蠟紙炮,走進寺院或自己夢中突然遇見的某種靈物,匍伏在地,祈求神靈保佑和帶他脫離苦海。這無可指責,只要有無法抗拒的天災人禍存在,也就有祈求迷信的思想存在,連大科學家牛頓晚年也陷于對上帝的無限崇拜中呢。
  孔子說:“十五而志于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……”這是他個人的人生感悟,但也廣為中國民眾所接受,尤其是士人則更是推崇倍至。隨州人對人生的感悟卻有獨到之處。盡管嘴里時時發(fā)出“幸福如泡影兒,痛苦長流水兒”的深切感嘆,但并不悲觀,“留得青山在,何愁無柴燒”?有人就有出路!若按孔子的年齡分段來考察,也能找到成籠配套的俚語俗諺來對應。只是俗得點兒,平淡點兒,太現實得點兒。幼年時,有“小時候不動,長大了無用”一說,這里沒有“志于學”的大志向,但有想方設法讓娃子動起來的意識,只要娃子動起來,將來的生活就有希望。再長大一點是,“狗大自會咬,女大自會巧”。這不是放手不管,也不是認為娃子天然生就的巧。而是到了一定的年齡,社會就會告訴他,沒有自謀生計的能力,你就等著餓肚子!這是生活逼迫所致。到了三十歲,就到了人生的一個重要間(音干)段兒了。你“立”也好,未“立”也好,反正“人過三十無少年”,已到成熟期,已過“少年壯志不言愁”的階段,因而悲觀情緒開始出現。所謂“人過三十日偏西”,“黃瓜打鑼——去半頭”,都是這種心態(tài)的具體表現。當然也有亮點,那就是“小了也不好,老了也不好,惟有中年好,不奈娃子吵!爆F在搞計劃生育,都只個把兩個娃子,也算是“如日中天”的好景象了。消受好這個幸福時光,是十分愜意的事情,但同時也產生了某種惰性!叭诉^三十不學藝”,雖指的是人的智力、精力都不如青少年了,其實是為懶惰尋找借口。“大器晚成”的例子多得很,要的是吃苦耐勞精神和頑強執(zhí)著的態(tài)度。正處于年壯的優(yōu)勢和一家老少的抬舉,很容易使他們在自滿中找不到北,自甘沉淪。“人到四十四,眼睛就長刺”,這話讓你完全看不到“四十而不惑”的影子了,這是個非常危險的年齡段,此時他的攀比意識、嫉妒情緒、怨天尤人的思想都跳出來了!霸趺此矣羞@有那,我為么事沒得?”“怎么他能當這當那,我為么事當不上?”“怎么他穿紅著綠,我為么事穿不起?”“怎么……”的問題多得很,搞得人吃不好睡不著,就是找不到答案。其實攀比、嫉妒不完全是壞事,康德就說過:“感謝自然給我們以不穩(wěn)定、嫉妒、虛榮以及無限的占有欲……人希冀和諧;可自然懂得什么對她的物種有益;她寧要不和,好讓人們進一步發(fā)揮自己的力量、發(fā)掘自己的潛力。”關鍵是如何發(fā)現自己的潛力、又如何發(fā)掘自己的潛力?“文章起領,不提不得醒!边@要靠有經驗的人、有眼力的人來引導、來開導!半u嘴短,鴨嘴長,各自的能耐不一樣”,這是從能力上來開導;“外面有個笆,屋里有個匣”,這是從夫妻的密切配合上支招;“吃不窮,穿不窮,算盤不到一輩子窮”,這是從治家方法上給予點撥……“不光看眼前,要看后十年”,這是從志向上給人打氣。這最后一點才真正說到了點子上,任何事情都有補救的辦法!況且四十歲左右的人還年輕,努一把力什么東西都可以創(chuàng)造出來。
  還有一句俗話:“欺老莫欺少,三年就趕到!边@句話的中心意思是強調不要忽視年輕人,而對老年人你可以馬虎點。按理說,人還是要老少不欺為好。但這是不可能的事!現實呈現在人們眼前的,都是那些以強凌弱、以大欺小的慘景。幾十集的《動物世界》,全是這類殘殺事件?茖W界卻把這種現象定義為:自然界的“生活鏈”!而且警告說,這種“生活鏈”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轉的,一旦打破,自然生態(tài)就失衡,世界也就沒有了。危險!
  可是人類不同!人類有智慧,有仁愛心,有補救措施啊!然而正因為人類有智慧,這種搏殺才更隱蔽、更兇殘、更難以預防。也正因為人類富有仁愛心,這類鏈條可以被打開,兇險可以能避開。所以有“好人好報”的結果,而另一端又出現“恩將仇報”的例證。你說得清楚嗎?
  可還是有些老人很氣憤地問:“不欺少可以,為什么要欺老呢?”這里沒有為什么,“牛老不扯田,人老不值錢”。垂暮之人,原本就是每況愈下,原本就是走下坡路,原本就不該有你的好果子吃。最好的東西只能給如日中天的當家人吃,因為他們關系著整個家庭的生死存亡。最有營養(yǎng)的東西只能給“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”的人吃,因為他們關系到世界的未來。“老而不死謂之賊”,你已創(chuàng)造不了任何價值,還總是想爭搶那些能創(chuàng)造價值的和將來能創(chuàng)造價值的人的口中食物,你不是賊是什么?我這不是否定老人,我也屬老年之列,我是在述說俗語、民諺中的真諦。更不討人喜歡的是,一些老人們還羅羅嗦嗦、絮絮叨叨、沒完沒了地吹噓自己當年如何如何了不得?赡惝斈甑降资侨绾尾坏昧?是見了哪家報紙的頭版頭條?還是上了哪家電視臺的黃金時段?是得到了哪國元首頒發(fā)的勛章?還是發(fā)明了震驚世界的科學壯舉?真有那么一回事的人,可他們又不會向別人吹噓了。這就是“滿罐子不蕩半罐子蕩”。明智點的人都會“好漢不提當年勇”,已到了“無縛雞之力”的年齡,你就認命吧!何況還有“鳳凰落毛不如雞,虎落平川被犬欺”的道理,想通了你就什么情緒都沒有了。社會提倡“尊老愛幼”,那是道義上的,我們千萬不要拿此話到處要挾人,還與人賭狠。那不起作用!起作用的是,能為后生放牛的就牽起牛繩去放牛,能望雞子的就拿根竹竿,坐到場子外沿去趕雞子,什么也不說,別人不會拿你當啞巴,兒女反而更加孝敬你。一些命運好的老伙計進城拿了退休金,你也有“發(fā)揮余熱”的去處,萬一發(fā)揮不了,你也別一天到晚地呆在家里,還把一張缺牙少齒的豁巴嘴擱在后生身上,零碎灑灑的。最好天熱了出去乘涼,天冷了出去曬太陽,飯熟了你就回家筑點子,口渴了你就扭開水管灌點子,塞住了嘴巴、堵住了喉嚨你就少說話了,“少說為佳”,在這里是真理。吃不得黑眼子屎(食),你就當不好老!“老的要會當老的,小的要會當小的”,說穿了,就是要老的當聾子,裝瞎子!不聽頭不痛,不看心不煩。你自然長壽,這就是賊好賊好!最好最好!悟明白了嗎?
  老了也有老的用處,畢竟積累了一肚子經驗,必要的時候還得給年輕人出出主意、掌掌鑿。年輕人也得尊重一下長輩的意見,有一句俗話說得好:“不聽老人言,吃虧在眼前!崩先艘姸嘧R廣,拿出來的主意也許缺少開拓精神,但按照他的搞法肯定穩(wěn)當,不會出現大差錯。清朝王永彬在他的《圍爐夜話》里講:“穩(wěn)當話,卻是平常話,所以聽穩(wěn)當話者不多;本分人,即是快活人,無奈做本分人甚少。”這也是普遍現象。盡管老人說的也許是穩(wěn)當話,可誰聽得進?變動不羈的社會,浮躁不已的人心,競爭不止的對手,吵鬧不休的家庭……安分守己算不得有志向的人,闖是時髦,敢闖是膽略,橫沖直撞才叫氣魄,盡管有點危險,假若闖過去了,不就成了典型人物!這話你也挑不出有多少毛病!柏i子朝前拱,雞子往后刨,鴨子撅著屁股水里撈!备髯灾\生的手段不同,只要來路正當,別人是不能指責的。還是各人自己悟吧,外人的任何說教,至多只能算個參考意見!

重點方言詞語:變了泥鰍就不怕泥眼睛 
       狗大自會咬,女大自會巧
       外面有個笆,屋里有個匣
       吃不窮,穿不窮,算盤不到一輩子窮
       豬子朝前拱,雞子往后刨,鴨子撅著屁股水中撈



路過

雞蛋

雷人

握手

鮮花
發(fā)表評論

最新評論

引用 小楫輕舟 2020-1-4 16:00
這文章好!我收藏了!有一句話好,跟著好人學好人,跟著毛狗學妖精,也就是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蓮的高潔,松的堅韌,白楊的堅強,梧桐的堅定。進取則身心神怡,其樂融融,人不可同日而語矣

查看全部評論(1)

講述
百姓家史——淅河鐵橋上空的槍聲(四)
城東舊事~~我的少年 我和姐姐歷經一年多漢口孤兒院的艱辛,回到外婆家的稻草屋,時光到了1950年,...
百姓家史——淅河鐵橋上空的槍聲(三)
第三章 母子漢口逃難 流浪少年的活生生現實,及鄉(xiāng)鄰們各種共產黨革命傳聞,給寄居外婆家的母親一...
百姓家史——淅河鐵橋上空的槍聲(二)
開篇以〖淅河鐵橋上空的槍聲〗為題.以兩個中國現代史上的節(jié)點為引,寫【百姓家史】.家庭,往往是...
專欄
個人專欄建設中…
隨網文化頻道近期將推出個人專欄,歡迎推薦或自薦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