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案情簡介 小李在微信收到一條來自自稱是公司同事小王的消息。對方稱自己生病需要臨時周轉一筆錢看病,希望小李能先借給他5000元,并且承諾當天下午就歸還。小李看到對方的頭像和名字都和同事小王一模一樣,而且平時和小王關系也不錯,就沒有多想,通過轉賬功能轉給了對方5000元。然而,當小李下午找到小王提及此事時,才發(fā)現(xiàn)小王的賬號被盜用了,自己遭遇了詐騙。 二、案例分析 1.信息偽裝 在冒充熟人詐騙中,詐騙分子擅長偽裝成受害者熟悉的人。在社交或工作平臺上,他們可能會盜用他人賬號,包括頭像、用戶名等信息,讓受害者在視覺上產(chǎn)生混淆。就像前面小李在微信遭遇的詐騙,看到熟悉的同事賬號外觀,就容易放松警惕。在電話詐騙中,詐騙分子則通過提前收集的信息,如老同學之間的經(jīng)歷等,來偽裝身份,使受害者難以分辨真假。 2.利用信任心理 這類詐騙主要利用了人們對熟人的信任。無論是同事關系還是同學情誼,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任基礎上的。詐騙分子正是看準了這一點,以熟人遇到緊急情況急需幫助為由,讓受害者出于對熟人的同情和信任而不假思索地提供幫助,從而達到詐騙的目的。 3.制造緊急氛圍 詐騙分子通常會營造一種緊急的氛圍。比如聲稱項目緊急需要資金周轉、出差遇到麻煩急需用錢等。這種緊急情況會讓受害者沒有太多時間去仔細思考和核實,從而倉促做出轉賬等決定。 三、風險提示: 1.核實身份 在微信或者其他社交平臺上,如果收到熟人要求轉賬、提供敏感信息等請求時,一定要通過多種方式核實對方身份。比如在微信內,可以通過語音通話或者視頻通話來確認是本人,也可以向共同的朋友或者同事詢問該人的情況。 2.保護個人信息 自己要注意保護好個人在微信以及其他平臺上的賬號密碼等信息,防止賬號被盜用。同時,不要在不可信的平臺上隨意透露自己的工作單位、同事關系等信息,避免被詐騙分子利用。 3.提高警惕 對于突然提出金錢要求的所謂熟人,要保持高度警惕。即使對方能說出一些過往的事情,也不能輕易相信,因為詐騙分子可能通過各種渠道獲取了部分信息。如果涉及金額較大,更要謹慎對待,必要時可以向公司的安全部門或者警方咨詢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