漂泊在外,看到《舌尖上的中國2》,想起了美味可口的“媽媽菜”。
上世紀八十年代,家里生活不富裕,可普通的食材,以及毫不起眼的邊角料,到了媽媽手里總能變成美味。
其中一道便是韭菜炒雞蛋。從雞舍撿來兩只土雞蛋,打散后放入油鍋,“滋啦啦”一陣煎好,接著擲一把韭菜,待韭菜松軟,將雞蛋倒入,加鹽和調(diào)料,翻炒出鍋。白凈的瓷碗里,黃的雞蛋,綠的韭菜,家常的美味。
最牽動我味蕾的是青椒拌西紅柿。媽媽精挑兩個飽滿的西紅柿,以及一根青椒。一番麻利的刀工后,西紅柿變成了碎末兒,青椒則切成了細細的絲。待鐵鍋預熱,放上三勺花生油,將西紅柿末倒下去。油面恰好與紅色的柿末平齊,兩者緊密相擁,唱著歡歌。每隔半分鐘,媽媽就用鍋鏟攪拌一下,約摸兩分鐘后,香氣四溢,倒入青椒,加一小勺鹽,反復翻炒,一碗青椒拌西紅柿便新鮮出爐了。
別小看這道菜,吃過它的人都惦記那酸甜辣咸的獨特口感。我曾試著學做了幾次,怎么也做不出媽媽的味道。有時,媽媽不在家,爸爸也學做一番,可同樣的食材,做出的味道相差甚遠。
“媽媽菜”簡單而別具匠心,紅配綠、黃配青、紫配白……媽媽會根據(jù)我的身體狀況調(diào)整食譜,缺鐵的時候添幾粒紅棗,乏力的時候燉碗骨湯,口腔潰瘍的時候讓我喝土豆汁……有媽媽在身邊,我總是面色紅潤、神清氣爽。
“媽媽菜”還有個特點——不多不少,正好一碗。仿佛為我私人定制般。我曾問媽媽,為什么不多做一些?媽媽捏著我的小臉蛋說:“吃多了會胖,小心找不到婆家哦!”爸爸則一語道破:“她是想告訴你,凡事要有個度,見好就收!
長大后,我慢慢體會到個中深義。不禁感嘆,簡單的“媽媽菜”蘊含著哲理與滿滿的愛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