魯侯(或即魯哀公)聽說顏闔是個賢明的人,想請他出來為國家出點力,便派人先送一份禮物去。顏闔家里很窮,住在一個破爛的村子里,這一天正披著件粗麻布舊衣,在那兒喂牛。魯侯派的人來了,向顏闔問道:“喂,這兒是顏闔的家嗎?”顏闔說:“是的,這是我的家!蹦侨诉@才知道他就是顏闔,便說明來意,把帶去的禮物當(dāng)面交給他。顏闔不受,說:“恐怕你聽錯了?要是送錯,你會獲罪的,還是回去問問清楚吧!”那人就這樣被打發(fā)走了?墒遣灰粫,又來了,說:“沒有錯,就是送給您的,無論如何,求您一定收下!”那人放下禮物就走,顏闔還有什么辦法推辭呢。 《莊子》說完了這個故事,接著發(fā)表了一段議論,大意是說:顏闔無意于富貴,富貴送上門來,也并不歡迎,這樣的人是難得的。一般的世俗君子,都寧愿冒著危險、不惜犧牲生命,去追求富貴,豈不悲哉!其實道理很明白:如果有這樣一個人,以“隨侯之珠”,去彈“千仞之雀”,人們一定要笑他是個大傻瓜。為什么呢?因為他所用的珍珠太貴重,而所打的雀子太輕微,得不償失!那么,生命難道不該比寶珠更要貴重得多嗎,為什么輕易以生命去求富貴呢? 所謂“隨侯之珠”,是傳說中的寶珠,有這樣一段神話:隨侯(春秋時隨國國君)曾救治過一條受了傷的大蛇,后來大蛇銜了一顆直徑約一寸的夜明珠來報答他。這顆寶珠因此叫做“隨侯之珠”。人們把它作為天下最貴重的珍珠。人們還把它和“卞和之璧并稱為“和璧隨珠”,或“隨珠和璧”、“隨和之寶”、“隨珠趙璧”以形容稀世的珍寶。 用“隨侯之珠”作彈丸,去打飛翔于高空的雀子,這是極不上算的。所以《莊子》說:“以隨侯之珠,彈千仞之雀,世必笑之。是何也?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!”比喻所用代價太大而收獲太微、得不償失,后來就叫“隨珠彈雀!薄半S”也可以寫作“隋”。春秋時隨國在今湖北隨縣,為楚國所滅。 南北朝時,楊堅受封于隨,稱為“隨國公”。他把“隨”改名為“隋”。后來楊堅做了皇帝,又以“隋”為國號,即隋朝,他就是隋文帝。從此,“隨侯之珠”,也寫作“隋侯之珠”。 楊堅改“隨”為“隋”,去掉走之底,是為了大隋江山不“走”,“隨”為“隨”之古字。
隨侯珠,和氏壁,是先秦時代兩件傳世之寶。 秦始皇未一統(tǒng)全國之前,曾經(jīng)犯糊涂想趕走秦國所有的外來打工的,李斯也是從河南上蔡招錄的公務(wù)員,因此也在被驅(qū)趕之列。為此,李斯寫了一篇著名的《諫驅(qū)客書》,秦王嬴政聽進了李斯的勸,收回驅(qū)逐他國人才的命令。 《諫驅(qū)客書》里有一段話是這樣的: “今陛下致昆山之玉,有隨和之寶,垂明月之珠,服太阿之劍,乘纖離之馬,建翠鳳之旗,樹靈鼉之鼓。此數(shù)寶者,秦不生一焉,而陛下說之,何也?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,則是夜光之璧,不飾朝廷;犀象之器,不為玩好;鄭、衛(wèi)之女不充后宮,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,江南金錫不為用,西蜀丹青不為采。” 這里所說的“隨和之寶”就是隨侯珠和和氏壁,說明在公元前237年隨侯珠已經(jīng)從隨國轉(zhuǎn)移到楚國又被作為貢品轉(zhuǎn)移到秦國了。 后來,秦王嬴政一統(tǒng)天下,命令丞相李斯在和氏壁上刻字“受命于天,即壽永昌”,作為傳國玉璽,此后此玉故事多多,名揚天下,比如王莽篡漢時到他的姑媽孝元太后宮殿去索要玉璽,太后大罵:“我老已死,如而兄弟,今族滅也!”,擲璽于地,摔壞一角,王莽令工匠用黃金補上,又比如東漢天下大亂,袁紹作為諸侯盟主打跑董卓后得到玉璽,《三國演義》里講過的。后來北宋亡于靖康之難,傳國玉璽歸于女真金國,史書再無明確的去向記錄,傳說是最后被帶入了成吉思汗墓里(不是成吉思汗陵)。 至于隨侯珠,則從秦王嬴政統(tǒng)一天下之后湮沒無聞,似乎世上沒有此物,再無關(guān)于隨侯珠實物的任何記載,因此它的名氣也遠沒有和氏壁大。同為世間無價之寶,一個名揚天下,一個默默無聞,命運如此不公啊。 有一種說法認為,秦始皇太喜歡隨侯珠,將其帶入秦始皇陵陪葬了。如果事實真是如此,則隨侯珠總有一天會隨著始皇陵的發(fā)掘而現(xiàn)身于世,那時重見天日,必定作為國寶而為世人所知。如果那樣,那么和氏壁傳于世而沒于世,隨侯珠隱于史而現(xiàn)于世,隨侯珠的命運卻又比和氏壁幸運得多了。 世事福禍相倚,禍;マD(zhuǎn),不可簡單而言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