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具哲理的錯字--“流” 在江蘇揚州大明寺的平山堂,正堂右邊的“坐花載月”匾額,是民國初年著名的寧夏“三馬”之一馬福祥所題;左邊的“風(fēng)流宛在”匾額,則出自清光緒初年兩江總督劉坤一之手,據(jù)說是劉坤一為追念曾在揚州任主政官員的歐陽修所作!帮L(fēng)流宛在”這四字中有兩個錯字:“流”字少一點,而“在”字多一點。 這又是怎么一回事?原來,歷史大名人歐陽修在揚州時是個“風(fēng)流太守”,在多而善風(fēng)情、色藝雙絕的揚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韻事。 劉坤一把“風(fēng)流宛在”中的“流”有意少寫一點,“在”字多一點,意思不言而喻,希望少點風(fēng)流,多點實在,極富哲理,同時曲筆點出歐陽修當(dāng)年行為上不檢點。這樣的字,錯得恰到好處,所以至今也無人說三題四,與杭州西湖湖心亭石碑上乾隆皇帝手書“蟲二”(意思是“風(fēng)月無邊”)兩字,有相似的奇思妙境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