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報記者 陳 云 1月23日清晨,零下3度。 6時40分,和往常一樣,家住城區(qū)沿河大道南端的李洪運已騎著摩托車,在路燈下一路穿梭,來到市郵政局曾都中心分局,用拖車將滿滿一車各類報刊雜志拉到分發(fā)室。記者雖然緊緊裹著帽子、圍巾、手套、護(hù)膝,騎車趕到時,仍冷得不停跺腳取暖。 今年44歲的李洪運是一名投遞員,每天將《隨州日報》、《半月選讀》等700多種報刊,一份份送到訂戶手中。這條熟悉的郵路,李洪運走了14年,從未間斷。 14年來,李洪運先后騎自行車和電動車送報,他的膝蓋患上了嚴(yán)重風(fēng)濕病!巴砩纤X時兩個膝蓋冰涼,只要想到讀者天天能看到帶著墨香的報紙,心里就有了成就感。”他笑道。 早晨7點,李洪運利索地提來幾捆報紙雜志,快速分堆:先是5份《隨州日報》和3份《人民日報》,從中抽出一張報紙打開、將剩下的7份報紙夾入其中作為一小扎,再數(shù)出幾類報刊理成一小扎!斑@扎是一家旅行社的、這扎是超市的……”李洪運介紹,先按線路依次將報刊分好,可節(jié)約時間。 外省報紙每天送來的時間不固定。8時40分,《武漢晚報》到了,李洪運蹲在地上趕緊分報,熟練地翻著報紙,將副刊一份份夾入正刊,雙手通紅。 9點,李洪運騎上電動車送報,記者也騎車緊隨,寒風(fēng)呼呼地吹,手腳生生地痛。首站是曾都區(qū)委大樓,李洪運從郵包中抽出一沓報紙送到不同樓層。拐上青年路,街道邊、小巷里,上坡下坡、過橋進(jìn)小區(qū)、七彎八拐,李洪運輕車熟路一家家送,“天冷啊,小李還是這么準(zhǔn)時呀,謝謝小李!”用戶張老伯說。 有時路窄,李洪運艱難地推著笨重的車子調(diào)頭。一開始,記者與他分工合作,樓上樓下跑著送報紙。在鐵樹小區(qū),當(dāng)我從6樓送完報紙下來時,兩腿像灌了鉛一樣,幾乎挪不動步了。從旁邊一棟5樓送完報紙下來的李洪運,卻利索地摘掉帽子,拿著幾份報紙,又氣喘吁吁地走向另一棟樓…… 郵路雖然不長,但郵件卻不少,直到12點半,才將報紙送完。李洪運說:“下午再去送外省的報紙,和一些包裹及部分掛號信件! 每天送700多份報刊,戶主、地址、份數(shù)、品種,李洪運都記得清清楚楚。“都記住了,不需要看投遞本了!崩詈檫\笑笑。 一年365天風(fēng)霜雨雪,李洪運用心力用辛勞詮釋著:投送報刊,傳播文明,傳遞溫馨,傳送幸福。 |